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速递 | 中国教育研究新成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学科发展研究

教育科学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理论保障。“十二五”期间,我国教育学科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召开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深入研究“十二五”期间教育学科发展情况,总结学科发展的成就与经验,分析学科发展的新动态和新进展,既是加快推进中国特色教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构建的题中之义,也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

《中国教育研究新成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学科发展研究》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为主要研究对象,聚焦“十二五”期间我国教育发展中的重大教育政策、理论和实践问题,采用知识图谱分析等研究方法,系统研究和分析了教育基本理论等16个研究领域的主要进展、标志性成果和发展趋势等,对进一步提升我国教育科研质量,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学体系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中国教育研究新成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学科发展研究》

刘贵华 等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年3月出版

“十二五”期间,教育科研不断强化问题意识,在充分发挥创新理论、服务决策、指导实践和引导舆论等功能的教育实践中,促进了中国特色教育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教育学科的不断完善,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需要,是回应学科合法性危机的理论需要,是促进我国教育事业持续繁荣发展的实践需要。教育科研的变革与创新是推动教育学科知识不断深化的关键因素。“十二五”期间我国教育学科发展的趋势和特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

学科话语体系更加重视本土化表达

在中国社会转型实践和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建设的实践中,教育研究者越来越意识到简单套用西方的范畴、理念和结论,用西方的概念来评价中国社会的现实,是“削中国实践之足,适西方理论之履”,不加强主体性和反思性建设,一切都还只是在西方的笼子中跳舞。“十二五”期间,教育学科话语体系更加重视本土化表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育学科更加重视理论自觉。立足中国教育现实,教育学科在借鉴西方理论的同时激荡开新,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革故鼎新,在关切当下实践的同时大胆创新,不断深化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概括出了科学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如区域教育承载力、“互联网+教育”、新工科教育等。其次,教育学科更加关注本土实践。我国教育改革中的实践问题成为教育科研选题的重要来源。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为例,在“十二五”立项课题中,理论性、实践性的研究选题比重不断增大,围绕教育公平、高考改革、农村教育等教育事业以及教育理论发展中的关键领域、核心问题开展系列研究,产出了一大批凝聚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的本土化教育理论和实践成果,极大提升了教育学科的理论厚度和实践深度。总之,只有理论自觉开出灿烂的花朵,中国教育学科才会结出中国特色的丰硕之果。

2

教育研究选题更加关注社会实践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在教育改革实践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当代中国,“隔靴搔痒”式的理论研究和“盲人摸象”式的实践探索都已不再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如何在提升学科理论研究科学性和适用性的同时更精准、有效地推进教育改革实践发展,成为困扰教育学科发展的一大难题。“十二五”期间,教育学科在理念层面更加重视教育实践,认为从实践中归纳提炼理论才能满足教育学内源式发展的需求,提出以建设和创生的思路来认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强调教育理论研究要与“实”俱进、与“问题”为伍,为实践而生并在问题中成长。在实践层面,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为代表的教育研究密切关注教育改革实践,着力解决改革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等成为研究选题中的热点。立项课题基于不同视角开展了大量研究,不断产出的优秀研究成果引领和推动着实践的发展。在研究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教育科研更好地实现社会价值,实现了学科发展和实践推进的良性互动。

3

研究方法更加强调科学性与规范性

教育研究方法是决定教育研究质量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研究方法单一且缺乏规范性制约了我国教育学科的发展。推动科研范式转型,强调教育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成为教育学科走向科学的必然选择。大力倡导实证研究范式,广泛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是“十二五”期间教育学科发展的重要转向。首先,在研究路径层面,从宏大理论和抽象概念转向对具体问题和微观问题的研究,从追求“大而全”向追求“精而深”转变,越来越注重微观切入;其次,在方法论层面,积极倡导教育研究从经验性、思辨性向实证性研究范式转型,努力培育基于事实和证据开展教育研究的新范式和新文化;最后,在研究方法层面,以调查法、实验法等为代表的实证研究方法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以2015年为例,在425项立项课题的研究设计中,研究方法使用率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文献分析法(70.70%)、问卷调查法(63.20%)、访谈调查法(58.84%)、比较分析法(37.05%)和个案研究法(35.11%)。实验法和观察法的使用率也相对较高,比例分别为15.98%和11.86%。分析还显示,在强调实证研究方法的同时,教育科研也越来越注重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和综合性,混合研究方法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研究中。

4

研究创新更加注重基础性和协同性

课题研究的本质是创新,新材料、新观点、新方法、新理论都属于课题成果创新的表现形式。教育科研历来重视创新,但与以往不同,“十二五”期间教育科研创新表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首先,更加注重理论创新,强调在适应和推进中国教育实践发展的过程中深化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其次,学科交叉融合成为创新的重要源泉,新的学科交叉点不断出现,如信息科学与教育、神经科学与教育等,多学科视角、跨学科研究团队、多学科研究方法等在教育研究中被广泛应用,突破了单一学科的局限,为教育科研开拓了新的认知和实践空间;最后,协同攻关成为创新的重要机制,围绕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教育科研系统尝试构建以整体协作、协同攻关为主的创新合作机制,以共建共享平台、委托课题等形式,协同开展研究和交流合作,不断提升科研质量和服务教育决策的整体效能。强调创新,注重原创,教育科研在提升品质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服务改革实践的能力。


5

研究成果更加重视转化应用

促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是打通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关系的重要环节,是提升教育科研质量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教育科研目标功利化、成果转化渠道单一化等问题导致教育科研成果转化出现一系列的现实困境。

“十二五”期间,教育学科更加重视研究成果转化,针对实践中存在的真问题、老问题和新问题,主动承担科学论证、客观评估和业务指导工作,为教育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教育科研管理部门更加重视制度建设,不断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同时积极搭建平台、疏通渠道,为教育成果转化提供制度保障。在以应用价值、社会效益等为主要评价指标的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选中,一大批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和引领实践的研究成果被评选出来,这些研究成果或转化为“教案”,应用于教学实践,为立德树人服务;或转化为“决策”,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或转化为“制度”,对教育事业发展起支撑和推动作用;或转化为“舆论”,为教育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教育科研涵盖理论生产和成果转化两个阶段,只有做好从理论生产到成果应用转化的有机衔接,才能构成完整的教育科学理论再生产过程。


文章节选自《中国教育研究新成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学科发展研究》一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年3月出版。微信编辑时文章略有删减。


往期文章

新书速递 | 王立华:班主任的“生道”实践

新书速递 | 用一幅长长长的图,给大家介绍一本新书

新书速递 | 田慧生:教育在寻找和探索中走向“最好”

新书速递 | 提前开端计划:教室里的故事

新书速递 | 法国国民教育部长布朗盖:法国教育体系的三大支柱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点击“阅读原文”去微商城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